地上建筑粮仓遗迹。李昊 摄
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李昊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资料图)
种田、屯粮,是刻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源自对粮食富足的不懈追求,是几千年农耕文明代代传承留下的印记。这种“种田魂”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多长时间?大约4000年!
5月15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团来到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探访坐落在这里的时庄遗址,揭开天“夏”最古粮仓的面纱。
在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处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上,集中分布着29座特殊的遗迹。它们围绕在房屋周围,外围有两圈夯土围墙,地基高,外层抹泥防潮,遗迹下方还有隔水层、绝水层。
根据建筑形制的差别,这些遗迹大致可分为地上建筑和地面建筑两种,与民间沿用的粮仓十分相似。“考古人员在它们的底部,检测出了粟、黍类作物的成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米和黄米。对遗迹底部铺垫的植物和编织物进行分析,发现成分为芦苇。结合建筑形制,专家判断它们是古代的粮仓。”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告诉记者。
据时兴荣介绍,2019年4月,一家秸秆生态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落户时庄村。开工前,他联系当地文物部门,请求进行先期勘探。没想到,这一探就发现了一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了龙山末期至夏代早期、东周、汉唐时期遗存的古遗址。
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研究人员的深入发掘,时庄遗址两年间发现各类遗迹399个,其中特殊遗迹29座,即后来确定的古代粮仓。通过对采集样品的碳十四测年,专家判断粮仓遗迹距今约3750年至4000年之间,正是夏朝的早期阶段。
其实,专门存储粮食的“仓廪”很早就进入了文字记录的视野。甲骨文的“仓”字就是一个地下窖穴上面覆盖着圆锥形屋顶的形象,可以防雨、防风、防沙尘。时庄遗址发现的这29座“粮仓”遗迹,为研究我国早期国家粮食储备、统一管理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已经懂得了如何‘藏粮于技’。”时兴荣说,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种田囤粮的悠久历史。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墓葬、房基、壕沟、夯土墙、陶器等遗存。其中,夯土墙的外侧靠近台地边缘位置有堆筑的护坡,具备“台城”的结构,墓葬、房基、陶片数量较遗址规模明显偏少。综合多种因素,考古专家最终推断,时庄遗址是一处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仓城。
这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用于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和此前发现的汉代粮仓城相比提早了近2000年。时庄遗址因此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这处昔日的天“夏”粮仓,其扎根的丰饶土地依旧承担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周口粮食产量连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6.48亿斤,位居全省第一,进一步夯实了河南“中原粮仓”的地位。一座座现代化的粮仓在这里拔地而起,古老的粮仓转变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继续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标签:
上一篇 : 房地产市场分化超预期,中小房企迎来生存大考 即时焦点
下一篇 : 瑞金话_关于瑞金话介绍
3月16日,盛和资源(600392)副总经理毛韶春、黄厚兵,财务总监夏兰田,董秘郭晓雷,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
2022年3月15日,这是继1983年以来的第4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消协组织围绕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
首批金控牌照的归属出炉,两家公司拿到许可证。3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已批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
时隔半月之久,西宁市城北区逐步推动复工复产,往日的生机活力被渐渐寻回,牛肉面红油飘香、包子铺炊烟...
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事业。英国音乐人亚当(Adam)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十几年里,...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尔街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